慢病管理 中医药大有可为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医养结合与健康管理委员会

首页 > 中医慢病康复

慢病管理 中医药大有可为

时间: 03-09  来源: 未知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人们随便一张嘴就能说出几个当下正在流行的慢性疾病。对这些疾病,人们从几十年前的少见多怪,转变成现在的见怪不怪。日前,由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环球中医药杂志社举办的“第八届中医药发展论坛暨特色中医药合作推广高峰会”在京召开,论坛专门就中医药在慢病防治中的作用进行了研讨。与会专家认为,慢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发挥中医中药在慢病预防、保健、治疗方面的优势,融合健康管理的技术手段,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慢病健康管理服务平台,或可开创我国慢病防治的新局面。
慢病来势汹汹
  2010年的中国慢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和中国心血管年报表明,我国超重人群已达3.05亿人,肥胖人群达到1.2亿人,高血压病患病人数超过2亿人,糖尿病患者人数达9681万人,高胆固醇血症患病人数为3293万人。2009年原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所有疾病负担中所占的比重已迫近70%。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控制局王斌副局长指出,当前中国正处在健康快速转型期,面临慢病和传染病的双重威胁。
  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慢病也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2012年5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65届世界卫生大会就慢病管理达成共识:希望到2025年使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降低25%;要求成员国就烟草、酒精、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身体活动的具体干预目标达成共识;在2012年10月底完成全球监测框架指标的制定。
  为了应对来势汹汹的慢性疾病,2012年,我国15个部委联合发布《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治规划。规划提出通过关口前移、拓展服务、规范防控、抓好示范、明确职责、共享资源、加强科研等手段,实现完善防控网络和工作机制、建立监测和信息制度、构建支持性环境、落实部门职责的目标,有效防控慢病的蔓延和危害。
  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份累计创建了140个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由原卫生部、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发起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已覆盖全国62.6%的县(区)。
  王斌指出,当前,中国的慢病防控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较大困难,包括慢性病的防控尚未引起政府足够重视,尚未成为全社会行动,防治经费严重不足,卫生资源配置不均,防治体系尚不健全,卫生信息系统不完善,防治效果与其他国家存在差距等。
  中医药防控模式正积极探索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整体调节理念,在慢性病防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在我国的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积极作用。”王斌认为,“治未病”的中医理念、中医在疾病早期诊断上的优势、“简便廉验”的特色医疗技术、中医特有的养生保健文化等,可帮助重大慢性病防治实现突破。不仅如此,在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管理中,中医药也可找到着力点,中草药治疗便于推广、针灸和推拿价廉效优等,都使得中医药适合在社区中进行推广。
  仅在近两个月,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就开展了“冬病夏治-贴敷健康教育大课堂”、“夏季湿热中医养生健康教育大课堂”等中医药科普讲座。据该中心主任王建辉介绍,东城区近年来实行了网格化布局,实现了扁平化、标准化管理的社区慢病管理模式,创新了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工作模式,中医药服务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在东城区实行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慢性病精细化管理”模式中,除了个人生活方式档案、慢病专病档案外,还专门附有中医体测测评表格。对口支援的三级医院中除了协和医院等西医医院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鼓楼中医医院也纳入其中。
  2012年,《中医药防治慢病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在东城区启动。项目前期已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专家的经验及循证医学的方法,建立了中成药、中医非药物疗法生活方式的干预规范,形成了社区慢病的人群个体化防治方案,相关模式将在东城区进行推广研究。
  与会专家表示,我国应充分利用中医药养生思想和理念,以及防治慢性病的诸多行之有效的方药、方法和特色技术,专门针对慢性病人群宣传正确的健康理念,推广有效的慢病解决方案;建立慢病防控服务平台,提供中国特色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帮助慢病患者建立治疗标准,选择治疗方向,监测治疗流程,优化治疗方案,为中医药预防保健体系增加实质性服务内容,弥补现有医院体系在医疗模式、技术手段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促进慢病健康管理实现突破。